博客 頁面 248

《魔物獵人:荒野》PC 公測硬件要求分析

《魔物獵人 荒野》明年 2 月底推出,近日有限時公測,除了遊戲主機外,PC 版今次同步發售支援跨平台,似乎都會吸引到玩家,即睇公測初步使用中階顯示卡 RTX 3060 12GB試玩效果及建議,是否要砌新機即睇內文分析。

《魔物獵人 荒野》的 PC Steam 版本建議顯示卡為 GF RTX 2070 Super、RTX 4060、AMD RX 6700XT,可以在 1080p 「中」畫質有 60fps(配合影格生成)。最低要求 GF GTX 1660 Super/RX 5600 XT 則為 720p FSR 升頻 1080p 30fps 「最低」畫質。
以 GF RTX 3060 12GB 上一代顯示卡試玩公測版本。

遊戲設定頁內有十分詳細的畫質及升頻設定,可直接使用預設檔,以 GF RTX 3060 12GB 來說,1080p 解像度可使用「中」畫質 + DLSS 效能優先,會有差不多平穩 60fps 遊玩體驗,如改用 DLSS DLAA 原生渲染大概在 40fps 前後。留意遊戲支援 AMD FSR3 影格生成,但是啟用後畫面有明顯問題,不建議啟用,RTX 40 系列 DLSS 影格生成則無太大問題尚且可用。舊代卡維持基本 DLSS / FSR3 「效能優先」相對會比較好。期望正式版本會有更好優化微調。

改用現時比較主流的高階卡 GF RTX 4070 SUPER 12GB,在 4K 解像度使用「高」畫質、DLSS 效能優先,無影格生成大概可保持 60fps,不過進入洞穴等環境戰鬥時,有機會降至 50fps 前後。但尚未開啟 DLSS 的影格生成,如啟用可以額外再搾出一點幀數。

 RTX 4070 SUPER 設定「高」畫質
RTX 4070 SUPER 設定「高」畫質
RTX 4070 SUPER 設定 4K 解像度
RTX 4070 SUPER 設定 4K 解像度
RTX 3060 12GB 使用激進4K升頻設定

順帶一提,PS5 版目前有圖像優先、幀速優先及 120fps VRR 支援,未知在 PS5 PRO 及正式版遊戲推出後會有何特別支援,有待官方發表。

最新影片

【ZCOPE】廉宜入門.意想不到的輕與快 Meta Quest 3S 上手試玩

Meta 上個月發表了廉價版頭戴裝置 Meta Quest 3S,賣點是在相對廉宜的售價之下,提供高解像全彩立體 MR 擴增實境功能,無論打機還是工作,可用性都大大提高。近日有代理就從日本進口這款頭戴裝置在香港發售,到底它跟貴近千元的 Meta Quest 3 相比有幾大分別?未入手 VR 和 MR 裝置的朋友是否值得入手?手上已經有 Quest 2 的朋友又是否值得升級?今次就同大家研究一下。

打破 Pancake 鏡輕薄假像

Meta Quest 3S 是 Quest 2 的進化版本,繼承 Quest 2 的低廉售價,和 Quest 3 的處理能力,與及彩色立體 MR 混合實境功能。雖然顯示方面仍然是單片 LCD 面板,所以解像度和亮度與 Quest 2 相比都沒有大改變。而鏡片亦仍然是使用舊有的菲湼爾透鏡,令到眼罩體積沒有縮減多少。

不過因為菲湼爾透鏡的透光效率比 Pancake 透鏡好,Quest 3S 不用提高顯示面板的光度來顯示,可以節省電力,加上電池容量增至 4,324mAh,可提供大約 2.5 小時使用時間。而事實上 Quest 3S 的重量竟然還比 Quest 3 輕 1g,戴起來沒有累贅的感覺。

另一方面,Quest 3S 的處理器也升級到與 Quest 3 相同的 Qualcomm Snapdragon XR2 Gen2,記憶體由 6GB 增至 8GB,載入速度的確加快了不少,畫面也更加流暢。最低容量亦加增加了一倍,由 64GB 增至 128GB,可以安裝更多遊戲。可能因為新機安裝的軟件較少,使用起來會覺得它比筆者用了一年的 Quest 3 還爽快。

彩色穿透模式是升級重點

Quest 3S 另一重大升級是加入兩個與 Quest 3 相同的 400 萬像素彩色穿透模式鏡頭,與及一組感測景深的 LED,令穿透模式解像度比 Quest 2 提升 4.5 倍,更加變成彩色立體,時延亦非常低。即使戴著眼罩以穿透模式在房間中移動、工作都沒有問題。加上房間感測、上半身動作感測和下半身動作推測這些 Meta 研究多年的獨門絕技,令 Quest 3S 可以與 Quest 3 一樣玩到大量混合現實空間和虛擬物件的 MR 遊戲。

另一個值得留意的升級是 Quest 3S 支援 Wi-Fi 6E,透過 Wi-Fi 6E 以 Air Link 連接電腦,以 6GHz 通道連接會較 Quest 2 的 Wi-Fi 6 更快。

克服省成本設計

對於有需要戴眼鏡的用戶,雖然 Quest 3S 沒有 Quest 3 的伸縮眼罩設計,不過眼罩本身夠大放入薄框眼鏡,並有提供一個眼罩增距環,安裝後戴眼鏡也可以使用 Quest 3S。

雖然 Quest 3S 眼罩沒有壓著鼻樑的問題,戴起來也算舒服,不過鼻樑位置就會有漏光的情況。不過因為 Quest 3S 眼罩設計與 Quest 3 不同,Quest 3 的鼻樑遮光片不能直接用在 Quest 3S 上,相信要等日後有廠商推出兼容眼罩才能解決。

另外,Quest 3S 為了減低成本,有些地方亦減省了,例如它沒有自由調校瞳孔距離的旋扭,取而代之就提供三個瞳距位置,供大家動手移動鏡片來調校。

Quest 3S 亦是 Quest 系列首款眼罩取消 3.5mm 耳機插,雖然 Quest 3 系列的喇叭音響很好,不過不想漏音,希望用耳機的話,想不使用延時嚴重的藍牙耳機,就要用 USB-C 耳機了。

但另一方面,Quest 3 推出了一年,多少都有些改良反映在新頭戴裝置身上,Quest 3S 就在眼罩右下邊加入一個 Action 按鈕,一按即時在 VR 與 MR 之間切換,不用開啟工具列來切換,遊玩 VR 遊戲期間需要拿東西或操作鍵盤的話都算方便。

而控制器方面,Quest 3S 就使用 Quest 3 的 Touch Plus 控制器,刪減了追蹤環,令控制器小巧得多。

售價方面,128GB 容量的 Quest 3S 與 Quest 2 同樣售 $299 美元,而 256GB 版就加了 $50 美元售 $499 美元,所以論抵玩當然就是買 128GB 版本。現在選購的話還會附送 Quest 平台獨家遊戲《蝙蝠俠:阿卡漢之影》和三個月 Meta Quest Plus VR 遊戲訂閱服務。

雖然 Meta Quest 系列頭戴裝置在香港一向沒有官方行貨,不過就有代理進口到港,128GB 街價現時大約為 HK$2,700-2,900,由代理提供保養,比起相同容量的 Meta Quest 3 約有 $900-1000 價差,但要留意 128GB Quest 3 已經停售,市場上仍有售的都是水尾貨,一旦售罄與 512GB Quest 3 相比價差就會更大。

小結

PCM Rating:4.5/5

best value 2022

Meta Quest 3S 雖然似乎沒有對顯示有多少提升,但受惠於處理器升級,整體流暢度其實有相當提升。過去黑白的穿透模式只會用來「避障」,但現在已經達到實用水平,MR 遊戲將自己熟悉的空間變成遊玩空間,亂槍擊退入侵自己房間的喪屍、外星人是相當刺激有趣的體驗。

對於手上已有 Quest 2 的朋友,雖然畫質上沒有太大改變,不過 Quest 3S 不單止處理器升級,彩色 MR 更增加不少好玩遊戲,多款已經推出一段時間的 VR 遊戲都已加入 MR 模式,可以重新體驗新玩法,所以都有升級嘅價值。

最新影片

運動監測.聽歌打機多用途 Cleer ARC 3 MAX 晶片加持更靚聲

Cleer ARC 3 MAX
Cleer ARC 3 MAX

Cleer 推出 ARC 3 系列開放式耳機時,透路將加推旗艦型號 ARC 3 MAX。時隔數月真機開賣,新耳機 ARC 3 MAX 屬系列中的旗艦型號,廠方於耳機的軟硬件上再升級,更加入運動數據監測功能,令無論是戶外運動,或當作一般藍牙耳機的純聽歌睇戲,甚至是連接裝置玩手遊,都能全面照顧到不同用家。

Cleer 自推出 ARC 3 系列後,其開放式佩戴方式及品牌對聲音的精準掌控,甚得市場好評。今次推出的旗艦型號功能及聲音更作大幅度提升,售價雖達二千元中的價位,綜合新耳機的功能及質素,筆者仍然會評為是現時功能最多、最實用及最好聲的藍牙開放式耳機之一。

ARC 3 MAX 外型設計與舊有型號相若,以全開放式的佩戴設計,長長的耳臂位勾在耳背位置,單元位又可左右轉動及上下調節,符合更多不同耳形用家。而對於筆者佩戴眼鏡人士,試戴下雖覺得新機耳臂更粗(原因是耳臂加入心率監測晶片關係所致),但仍完全沒有頂耳問題。筆者試於外嘗試運動慢跑,耳機能緊貼耳朵,佩戴相當穩固。

功能部分,新機是首款開放式耳機植入心率監測功能,並加入 Greenwaves Technologies AI 晶片,能夠即時檢測運動數據外,能監測心跳、血氧、步速、距離以及運動所消耗的卡路里等數據,還提供 AI 教練功能,數據記錄在《Cleer +》應用程式內,符合用家作更有效率的運動計劃。

作為系列頂級型號,聲音部分當然也有升級。沿用 ARC 3 系列的 16.2mm 複合生物振膜單元,但廠方為讓聲音呈現出更豐富、更多的細節,耳機內全新獨立加入「ADI 放大晶片」,能提供更高效能的聲音外,同時能以 AI 智能調整降噪效果、DBE 低音增強等功能控制,讓用家無論是室內聆聽音樂或是於戶外運動聽歌,都可以一隻耳機走天涯。

嶄新在開放式耳機人上植入運動數據監測功能外,其他出現在 ARC 3 系列中的功能,今次在 ARC 3 MAX 身上均仍能找到,1.6 吋彩色屏幕的外置充電盒內提供簡便輕觸式功能操作、充電盒內配備紫外燈殺菌消毒功能、耳機支援 IPX7 防水認證、AI 智能 ANC 降噪、Dolby Atmos 環繞聲音效、聲音頭部追縱、音樂及影院音效模式及對應 aptX adaptive、aptx Lossless、LDAC、LE Audio 等聲音編碼制式,讓連接不同智能裝置時均能以最理想的藍牙編碼傳輸,獲得更高質素的聆聽體驗。

程式介面

聲音實測

筆者之前測試過 ARC 3 耳機,其聲音表現、支援 Dolby Atmos 音效及低延遲功能,令打機、睇戲及聽歌,質素效果絕對讓人留下深刻印象。今次旗艦作,除加入運動監測功能外,更特別再加入 ADI 放大晶片處理聲音質素。筆者試聽效果認為加入晶片後,第一印象竟然是降噪效果比想像中更理想,再者是聲音結實度大增,尤以中低頻實淨度有明顯上升,細節、動態等都強勁有力;轉換播片試睇,開啟 Dolby Atmos 音效後整體音場明顯拓闊,並且由於放大晶片加持下,環繞效果也有更逼真及顯著的聽感。

PCM Rating:4.5/5

best performance 2022

PROS

  • 提供心率監測及健康運動記錄
  • 獨立 ADI 放大晶片
  • 開放式 AI ANC 智能降噪
  • Greenwaves Technologies AI 芯片

CONS

  • 佩戴耳機單元需對準微斜向耳朵位置

SPEC

  • 單元:16.2mm 複合生物振膜單元
  • 藍牙:Ver5.4
  • 編碼:SBC、AAC、aptX adaptive、aptX Lossless、HWA、LDAC、LHDC、Hi-Res Lossless、LE Audio
  • 電量:8 小時(ANC ON)、10 小時(ANC OFF)
  • 充電盒電量:32 小時(ANC ON)、50 小時(ANC OFF)
  • 充電盒屏幕:1.6 吋輕觸式彩色屏幕
  • 充電插頭:USB-C
  • 防水防塵認證:IPX7
  • 重量:12g(耳機)
  • 售價:$2,599
  • 查詢:Soundwave(2771 8209)

最新影片

香港寬頻再添高層猛將 梁成琯出任企業方案行政總裁

香港寬頻企業方案行政總裁梁成琯博士
香港寬頻企業方案行政總裁梁成琯博士

香港寬頻再有業界翹楚加盟,繼上月有葉成輝上任集團營運總裁,今日任命梁成琯博士當企業方案行政總裁,接替今年 8 月離職的何達。梁成琯擁有本地資訊及通訊科技市場超過 30 年管理經驗,將負責推動香港寬頻的企業服務策略,提升企業方案業務的競爭優勢。

梁成琯曾在 HPE 任香港及澳門董事總經理長達 6 年,去年底才轉任管理層顧問。之前曾在 EMC 任香港區總經理超過 16 年,也曾在 Sun Microsystems 當香港管理層。梁成琯出任多項本地業界公職,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基金研究項目評審委員會成員、香港電腦學會理事會成員及副會長,以及香港通訊業聯會副主席。

梁成琯在英國伯明翰大學獲得電子及電氣工程學士學位,也在香港理工大學攻讀工商管理博士學位,亦是香港電腦學會院士。

香港寬頻企業方案業務是香港寬頻在過去幾年收購多間公司整合而來,包括 2016 年買下新世界電訊、2018 年匯港電訊(前稱九倉電訊),以及 2019 年的怡和科技(JOS)。

梁成琯在公司聲明充滿熱情地表示,希望運用在科技創新方面的經驗,協助香港及區域內的企業加速數碼轉型,實現競爭優勢,為香港寬頻創造價值。

最新影片

Samsung 的實驗產物?Galaxy Ring 上手體驗

今年市場先後有多款智能戒指,繼 UltraHuman Ring Air、Amazfit Helio RingWOW Ring 之後,Samsung 的 Galaxy Ring 亦壓軸登場。雖然同樣為智能戒指,但 Galaxy Ring 在設計上會有甚麼特色,功能上又有甚麼過人之處呢?

只能配合 Samsung 手機使用

和其第三方產品不一樣,Samsung 的 Galaxy Ring 僅能配合 Samsung 的 Galaxy 手機使用,而其他品牌的智能戒指,大都可配合 iOS 及 Android 手機使用,並可將健康及運動數據資料同步到 Apple Health 或 Google Health 去,而 Galaxy Ring 只能配合 Samsung Health 使用。所以如果閣下不是用 Samsung Galaxy 手機,基本上可不用看下去。

配戴舒適,但⋯⋯

Galaxy Ring 同樣以輕巧的鈦合金製造,闊度為 7mm、厚度約 2.6mm、重量約 3g。整體大小和 UltraHuman Ring Air 及 WOW Ring 相約。擁有 10 ATM 防水等級,即使佩戴著游泳或洗澡也沒有問題。戒指內部同樣整合了包括光學生物信號感應器,能監測心率,隨時掌握你的心臟狀況;加速度感應器,能追蹤身體的移動與活動。還有皮膚溫度感應器,能協助讀取睡眠時的皮膚溫度的變化用以追蹤生理周期。不過 Galaxy Ring 的內壁並非採用平滑的設計,摸上去會有點凹凸不平,當然在日常配戴時其實沒有很大差異,但當要除下戒指時,可能會有少許刮手⋯⋯

健康追蹤功能相對較少

Galaxy Ring 需配合 Samsung Wear 及 Samsung Health 使用,Samsung Wear 主要是用來設定戒指的功能,而 Samsung Health 則用來檢視健康數據。不過在健康監測這方面,Galaxy Ring 可能是眾多同類產品中,功能相對較少的一款。只有心率、睡眠追蹤、感測皮膚溫度追蹤生理週期,而所謂運動記錄亦只有步行及跑步,相比其他產品,Galaxy Ring 就連基本血氧和心率變異檢測也沒有,感覺有點說不過去。

在健康監測這方面,Galaxy Ring 可能是眾多同類產品中,功能相對較少的一款。只有心率、睡眠追蹤、感測皮膚溫度追蹤生理週期,而所謂運動記錄亦只有步行及跑步。
在健康監測這方面,Galaxy Ring 可能是眾多同類產品中,功能相對較少的一款。只有心率、睡眠追蹤、感測皮膚溫度追蹤生理週期,而所謂運動記錄亦只有步行及跑步。

手勢操作實用性不高

Samsung 特別為 Galaxy Ring 加入手勢操作,只要配帶戒指的手指和姆指輕點兩下,即可拍照或關閉鬧鐘。不過官方建議最好是將 Galaxy Ring 戴在食指,如果用其他手指的話,實試多次都無法成功⋯⋯不過關鬧鐘和遙控拍照功能,其實也不算很常用,如果相關功能可用來控制音樂播放可能會更實用。

Samsung 特別為 Galaxy Ring 加入手勢操作,只要配帶戒指的手指和姆指輕點兩下,即可拍照或關閉鬧鐘。
Samsung 特別為 Galaxy Ring 加入手勢操作,只要配帶戒指的手指和姆指輕點兩下,即可拍照或關閉鬧鐘。

尋找戒指功能是笑點嗎 ?

用家可透過 Galaxy Wear app 使用尋找功能去找回丟失的 Galaxy Ring,不過並不似 Galaxy Watch 或 Smart Tag 那樣,會顯示位置資料,當然戒指本身也不會發出聲響,只能透過戒指內側微弱的 LED 燈的閃動作為提示,基本上丟失的話都難以尋回⋯⋯

充電盒竟是最大亮點 ?

電量方面,Galaxy Ring 擁有長達 6 日的續航力。專用的充電盒採用透明設計並內置電池,即使不用插電,也能為戒指充電。而充電盒本身也支援 USB-C 及 Qi 無線充電,這方面的確較其他品牌優勝。

雖然 Galaxy Ring 設計相當精巧,尤其是充電盒的外型相當精緻。不過 Galaxy Ring 的健康檢測功能相對較少,實用性甚至比售價僅 $498 的 Samsung Galaxy Fit 3 智能手環更低。而且以 $3,298 的售價,其實市場上也有不少選擇,甚至買最新的 Galaxy Watch 7 也不過是 $2,398 起。所以,我們只能把 Galaxy Ring 視為一款實驗性的產物⋯⋯

Samsung Galaxy Ring 產品規格 :

  • 藍牙版本:藍牙 v5.4
  • 感應器:加速計、光學心率傳感器、溫度感應器
  • 耐用性:10 ATM, IP68
  • 作業系統:Zephyr RTOS
  • 儲存空間/記憶體:8MB
  • 機身尺寸 (mm):7.0 x 2.6
  • 重量:3g
  • 充電盒體積(長x闊x深, mm):48.9 x 48.9 x 24.5
  • 充電盒重量:61.3g
  • 使用時間(典型值):6 天
  • 其他:需配合 Galaxy 手機,並連結 Samsung Wear 及 Samsung Health 應用程式
  • 售價:$3,298
  • 查詢:Samsung

最新影片

電玩電影終結者回歸!下一位犧牲者是 SEGA 的《House of the Dead》

說到電玩改編的真人電影,最出名當然是一連六集的《生化危機》系列,還有後來的《魔物獵人》與及被評為史上最爛的《Resident Evil: Welcome to Raccoon City》,原來都是出自導演 Paul W.S. Anderson 保羅安德森之手,根據外媒《Deadline》今日獨家披露,Paul W.S. Anderson 即將回歸,而下一個「犧牲者」將會是 SEGA 的街機經典作《House of the Dead》⋯⋯

根據資料,《House of the Dead》先後在 2003 及 2005 年被改編成真人電影,但成績相當不堪。想不到 20 年後竟然會再被改編。導演 Paul W.S. Anderson 表示,新版的《House of the Dead》將以「實時演出」為賣點,即是片長 90 分鐘,戲裡渡過的時間也同樣是 90 分鐘,所以不會花時間在背景解說及人物描寫上。至於故事方面,將會以遊戲《House of the Dead III》作藍本,會聚焦在遊戲故事中的家族成員衝突。至於遊戲的活屍,將會以有別於《生化危機》的方式去呈現。到底,Paul W.S. Anderson 將如何把《House of the Dead III》玩爛呢?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最新影片

【場料】Logitech G Cloud 雲端遊戲掌機 csl 客或上台即平 HK$1,100

【場料】Logitech G Cloud 雲端遊戲掌機 csl 客或上台即平 HK$1,100

好鍾意打機嘅筆者,早幾日咁啱路過 csl 舖,見到個好吸引嘅 offer,就係 Logitech 部雲端遊戲掌機,見到宣傳單話有「專屬客戶價」,仲送「Blacknut 雲端遊戲服務」,搞到想試遊戲掌機嘅我,即刻貢入去睇睇係咪真係咁抵先!

唔係講笑,呢部 Logitech G Cloud 雲端遊戲掌機,原價賣緊 HK$3,099,不過只要係 csl 嘅客戶或上 csl 台,就可以 HK$1,999 呢個價入手呢部 G Cloud,筆者入去舖頭八過,承諾期最少係一年,而個 offer 本身會送 24 個月嘅 Blacknut 雲端遊戲服務(價值 HK$1,176),即係話,連埋平咗嘅 HK$1,100 機價,總共慳咗成 HK$2,276,就可打足兩年雲端遊戲喇,過咗兩年都只要比一個月費,就可繼續任玩。

Blacknut 雲端遊戲嘅好處,係唔使下載、裝 game,只要部機連上一個接收得穩定又極速嘅流動網絡,好似 csl 咁,就可以去到邊打到邊喇!而且 Blacknut 嘅遊戲除咗手機、平板,仲可以響電腦同埋智能電視四個平台玩到𠻹,響街用手機玩,返到屋企就梗係用大電視玩啦,今次仲唔係鍾意點玩都得!Blacknut 重包咗成 500 隻 games 任玩,keep 住有新 games 上架,有唔少仲係大作嚟𠻹,好似《Overcooked! 2》、《Asphalt》等等,仲有好多啱小朋友玩嘅遊戲𠻹,想試吓玩雲遊戲嘅話,快啲去入手喇!

日前首相斥動畫業嚴重欺壓前線員工 Netflix 或減少投資日本動畫

日本動畫在全球有多大影響力,相信不用多介紹。而隨著串流平台的崛起,無論日本國內,與及海外對動畫內容都有極大的需求,目前日本每季度會有近 70 套大大小小的動畫作品推出,但作為前線的動畫製作人員不單未能享受動畫爆紅而帶來的任何得益,相反卻承受著極長工時、高強度工作及極低薪酬的狀況,情況更引起日本政府及聯合國人權組織的關注。而作為全球最大的影視串流平台的 Netflix 亦表示對相關調查的關注,或會減少對日本動畫的投資…

根據報導,今年 5 月 28 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企業與人權工作小組提出一份報告,內容提到有關日本尊尼事務所藝人遭性侵的醜聞,亦指責日本動畫業界存在有剝削前線員工的情況。而在 9 月 9 日,日本前首相岸田文雄出席有關創作產業的會議時亦指責目前動畫產業的剝削行為,希望業界能和政府合作並作出改革,改善前線工作人員的工作待遇…引領動畫產業能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但到底日本動畫產業的制度出現甚麼問題呢 ?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報告指出日本的動畫業普遍採用「制作委員會」的制度,其實可以理解為由電視台、出版社、玩具生產商、版權授權公司、唱片公司等持份者合組一家公司,然後委託動畫工作室去繪製、拍攝作品。有關的制度,原意是讓投資方能共同攤分風險,畢竟眾多作品中,真正能跑出的並不多。但因為動畫製作室不過是工程的承包商,並沒未能享有作品的產權,相反出資方的「制作委員會」就可以借動畫的名義去推出商品穫利。但日本的動畫製作室眾多,同行之間因為競爭激烈,往往存在價低者得去爭取作品的製作合約的情況,而在將貨就價的情況下,壓榨前線員工的情況就成為常態。

根據報告,目前前線動畫繪師,年薪僅 100 萬日圓 (約港幣 $51,000);著名的動畫監製平均年薪為 500 萬日圓 (約港幣 $254,000);但人氣聲優的年收入卻高達 7,000 萬日圓 (約港幣 $356,000)。報告指不少有志參與動畫製作的人,最終因為生活壓力而放棄。而惡劣工作環境亦難以吸引新人加入,終會導致行業萎縮。

由於跨國企業會相當在意合作商的勞工狀況,會對其企業形象帶來影響,所以引述包括產經新聞的消息,Netflix 正就相關報告作出研究,不排除未來會減少日本動畫的投資。

AI 時代的晶片霸主之爭

半導體,一顆微小的晶片,卻是當今科技文明的碁石。從個人電腦到智慧型手機、雲端伺服器到自動駕駛汽車,無一不仰賴這枚小小的積體電路。然而,這片看似光鮮亮麗的半導體戰場,卻暗潮洶湧,競爭激烈。Intel、AMD、NVIDIA、Qualcomm 等巨頭,長久以來在這個舞台上角力,各自演繹一段段興衰起落的傳奇。

回顧過往,Intel 一直是 PC 時代的無冕之王,其 x86 架構幾乎壟斷整個 PC 市場。然而,隨著行動智能裝置取代了不少 PC 應用、以及 AMD 在伺服器市場的強勢崛起,Intel 的霸主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AMD 憑藉著 Zen 架構的優異性能,成功奪回了部分市場份額,而 NVIDIA 則憑藉強大的 GPU 運算能力,在人工智慧和遊戲市場上佔據了絕對優勢。

Qualcomm 則在行動通訊領域獨領風騷,其 Snapdragon 處理器幾乎成為高階 Android 手機的標配。然而,隨著台灣 MediaTek 不斷在中、高檔晶片市場推進,加上 Apple 及 Google 自行研發晶片的推出,以及中國本土晶片廠商的崛起,Qualcomm 流動處理器的領導市場地位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Intel 與 AMD 一直是死對頭,AMD 也視 Intel 因為最大競爭對像。不過面對 Arm 處理器在 AI 運算時代的優勢,Intel 和 AMD 首次走向共和,連合組成 X86 聯盟,統一 X86 的程式碼,但面對如 Apple 晶片的彈性組合,X86 處理器並無效能上的優勢,只有強大的市佔率作支撐。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些半導體巨頭的興衰起伏?技術的迭代、市場需求的變化、競爭對手的崛起、以及產業政策的調整等,以上都是影響半導體產業格局的重要因素。然而,有一個因素正在深深改變這個行業的競爭格局,那就是人工智慧。隨著 AI 技術的飛速發展,對運算能力的需求呈指數級增長。而半導體正是提供這種運算能力的關鍵。在 AI 時代,晶片公司需要具備更強大的運算能力、更高的能效比、以及更靈活的架構,對半導體產業有更高的要求。

Intel 作為傳統的 x86 架構霸主,雖然在 AI 領域也有所佈局,但其在 GPU 和作為 AI 加速器的 NPU 領域的競爭力相對較弱;AMD 憑藉著其在 GPU 和 CPU 方面的均衡發展,在 AI 市場上取代了 Intel 佔據了一席之地;NVIDIA 則憑藉著其強大的 GPU 運算能力,在 AI 訓練和推理方面具有絕對優勢;Qualcomm 則在 AI 邊緣計算領域有著深厚的累積。可以預見,未來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各公司都在積極佈局 AI 領域,力圖在這個新興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

誰將成為 AI 時代的晶片霸主?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未來的競爭格局充滿了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市場需求的多元化也令單一公司難以壟斷整個市場。我們可以期待半導體產業將會出現更多的創新和突破,新的架構、新的材料、新的製程,將不斷湧現。半導體產業是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產業,而 AI 的崛起將改變這個行業的競爭格局。只有那些緊貼技術發展趨勢,不斷創新,並滿足市場需求的公司,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保誠引入 Google Cloud MedLM 分析醫療報告索償效率倍增

Google Cloud 亞太區方案與技術總監 Mitesh Agarwal 、保誠集團分析及 AI 辦公室數據主管 Grace Park、保誠集團健康執行總裁 Arjan Toor
Google Cloud 亞太區方案與技術總監 Mitesh Agarwal 、保誠集團分析及 AI 辦公室數據主管 Grace Park、保誠集團健康執行總裁 Arjan Toor

大型語言模型配上行業數據訓練更切合商業用途,Google Cloud 的大型言言模型加入醫療知識微調推出專為醫療保健行業所用的 MedLM。除了診所和醫院用來建 AI 方案,最新有保險公司保誠採用 MedLM,為醫療保險客戶分析醫療報告。從概念驗證階段可見,MedLM 自動化分析醫保索償審核,效率提升一倍,亦提高賠償決策的準確度。

保誠先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開始推出由 MedLM 支援的醫保索償服務。客戶提交申請時,附以診斷報告、處方和收據等,MedLM 能夠提取相關訊息,準確地為索償編碼,減少因人手輸入數據造成的潛在錯誤,提升索償處理的效率和準確度。

保誠集團健康執行總裁 Arjan Toor 指出,從早前的概念驗證可見,MedLM 有助加快審核醫療保險索償,甚至效率提升一倍。賠償決策的準確性亦提高,有助縮短索償申請處理時間。處理醫保索償向來靠人手審批,每宗個案逐份文件審閱為客戶評估,為求公平地作出理賠決定,惟往往處理需時作要讓客戶等候。

Arjan Toor 稱,引入 MedLM 分析文件,加快處理流程,成為專員作出理賠決定的重要參考。在未來幾個月內,保誠會將 MedLM 分析與傳統審批流程並行,找出 AI 能夠為理賠評估團隊帶來最大效益。Arjan Toor 強調:「審批流程貫徹人在其中(human-in-the-loop)的政策,由專業團隊作最終決定,AI 技術加強生產力。而當這創新流程在星、馬兩國運作成熟,可以伺機推向其他地區。」

保誠集團分析及 AI 辦公室數據主管 Grace Park 表示,早前與 Google Cloud 合作辦 AI 實驗室,引入 MedLM 是成果之一,由全體員工共同創新,將日常遇到的業務問題嘗試用 AI 技術解決。過程強調將客戶為首,由數據與 AI 推動創新。審批醫保過程引入 MedLM,經過概念驗證之後快速用在實際業務之中。

Arjan Toor 表示,創新基於信任,數據與 AI 能夠推動設計醫療服務旅程,索償只是其中之一,期望能從診斷、治療、復康到預防的旅程提供數碼化體驗。

Google Cloud 亞太區方案與技術總監 Mitesh Agarwal 指出,MedLM 開發之初支援醫院、診所、醫生的 AI 方案,保險公司則是首度開創技術,擴展醫療健康使用 AI 的範圍。

Google Cloud 在 2022 年推出 MedLM,去年推出更新版本,目前採用 PaLM 2 為基礎,加上醫療健康的專業知識微調。雖然 Google Cloud 去年曾提及稍後將 MedLM 升級至 Gemini,惟至今仍未推出。

最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