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頁面 32

NVIDIA 50 億美元入股 Intel 盤前股價大漲三成

NVIDIA 來個順水人情!應承了特朗普要在美國加大投資,特朗普也提過要幫 Intel 找注資!結果是 NVIDIA 與 Intel 於美國時間 9 月 18 日宣布合作,NVIDIA 將以每股 23.28 美元價格,投資 50億美元 Intel 普通股,成為其最大外部股東之一,而且兩廠將建立多方面技術及產品合作。NVIDIA 盤前交易上漲 2.2%,Intel 股價更急升32%。交易完成後,NVIDIA 將持有超過 4% 的 Intel 股份,絕對是全球科技界近來最強震撼彈。

受注資消息刺激,Intel 在美國開市前股價大升 32%。

據兩廠公布的消息,雙方將利用 NVIDIA NVLink 無縫連接 NVIDIA 與 Intel 產品架構,將 NVIDIA 先進的 AI 與加速運算(Accelerated Computing)優勢,結合 Intel 領先的 CPU 技術和 x86 生態系統,為客戶提供頂尖解決方案。而在數據中心領域,Intel 將為 NVIDIA 打造定制的 x86 CPU,而 NVIDIA 更會將這些 x86 CPU 整合至旗下 AI 基礎設施平台。而在 PC 方面,Intel 將會研發整合了 NVIDIA RTX GPU 晶片的 x86 SOC(系統單晶片),結合兩廠所長,這些新款 x86 RTX SOC 將帶來強勁效能,為各種 PC 需求提供強大動力。

NVIDIA CEO 黃仁勳

NVIDIA CEO 黃仁勳表示,AI 正推動一場新的工業革命,這次兩廠歷史性的合作將 NVIDIA 的 AI 與加速運算,與 Intel 的 CPU 及廣大的 x86 生態系統緊密結合,實現了兩個世界級平台的融合。雙方共同擴展生態系統,為下世代的電腦奠定基礎。而 Intel CEO陳立武則指出,Intel x86 架構數十年來都推動現代電腦運算發展,並擁有領先的數據中心與客戶端計算平台。結合 Intel 的製程技術、製造和先進封裝能力,將與 NVIDIA 先進的 AI 與加速運算技術相輔相成,為科技產業帶來新突破。

Intel CEO 陳立武

Intel、NVIDIA 曾對簿公堂

Intel 早年是 CPU 霸主,在數據中心市場更是隻手遮天,氣焰一時無兩,而 NVIDIA 當年則專注於遊戲 GPU 霸業,但兩廠之間亦曾掀起不同恩怨。早在 2000 年代初,雙方曾有過一段合作蜜月期。當時,NVIDIA 為 Intel 的 CPU 開發了廣受好評的 nForce SLI Intel Edition 晶片組。然而,這段關係在 2008 年開始惡化。Intel 當時大力推動其整合了 GPU 的 Core i 系列處理器,與 NVIDIA 的 GPU 產生直接競爭。隨後,Intel 對 NVIDIA 發起訴訟,指控 NVIDIA 無權為其新一代的 QPI 匯流排技術 CPU(如 Nehalem)生產晶片組。NVIDIA 迅速提起反訴,指責 Intel 違反專利,並試圖壟斷市場。法律戰最終在 2011 年以和解告終,Intel 同意向 NVIDIA 支付 15 億美元的授權費用,但 NVIDIA 也黯然退出了晶片組市場,雙方關係降至低點。

隨著時間推移,兩家公司命運出現巨大反差。Intel 錯失了智能手機的爆發浪潮,而且自 2015 年起,其 CPU 晶片多次開發延誤,製程技術也逐漸落後,不僅在消費級市場被 AMD 迎頭趕上,晶片製程技術更遠被台積電拋離,其股價也持續下跌。與此同時,NVIDIA 則完成了華麗轉身。它將其 GPU 技術從遊戲領域成功擴展到AI和深度學習市場。隨著 2020 年後 AI 技術爆炸性發展,NVIDIA 的GPU 成為 AI 公司不可或缺的核心,公司市值也因此大幅飆升。至於昔日霸主 Intel,如今在技術和市值上都被 NVIDIA 遠遠拋離,甚至需要美國政府、SoftBank 及 NVIDIA 等各方注資入股拯救,兩家科技巨頭截然不同的命運令人唏噓。

不過是次 NVIDIA 與 Intel 攜手合作,除了是美國特朗普政府「讓美國再次偉大」政策所樂見外,對兩廠來說都是各取所需的美事。日後 NVIDIA 能夠依賴 Intel x86 生態系統,進一步擴張其 AI 盛世,對其霸業無往而不利。而 Intel 亦能藉 NVIDIA 在 AI 生態上的紅利,在自家 x86 晶片以至未來晶圓代工業務上,扭轉長久積弱局面,相信也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然而,台積電和 AMD 就可能要格外小心,事關 NVIDIA 未來很有可能交予 Intel 生產 AI 晶片,台積電會否喪失大量訂單也是未知之數;AMD 亦可能面對 NVIDIA 和 Intel 兩強結合,未來在 AI 和數據中心等業務上或會遇上多場硬仗。未來科技界、尤其半導體業界勢力必會重新洗牌,發展值得關注。

Zoom 發表 AI Companion 3.0 加強 AI 代理將對話轉成跟進行動

Zoom 推出 AI Companion 3.0,新增多項由 AI 代理支援的功能,在視像會議為主的 Zoom Workplace,以至客戶服務方案 Zoom Business Services 內,在會議前準備,以及在會議後的跟進,將對話內容轉換成行動。其中,釋放我的時間(Free up my time)向用戶建議可以跳過的會議請求較為特別。

Zoom 自 2023 年推出 AI Companion,定位用戶的工作助理,協助整理視像會議排程和記錄。到 AI Companion 3.0 新增的功能改由 AI 代理推動,例如整合企業內部資料和外部資源,將會議及通話記錄、對話記錄、共享文件等,加上從網絡搜尋的市場研究和行業數據,整合成知識,在適當時候向用戶提供資訊。

AI Companion 3.0 改由 AI 代理支援,提供更多主動式功能。
AI Companion 3.0 改由 AI 代理支援,提供更多主動式功能。

新增 AI 筆記功能是由 AI 代理支援,在會議內整理筆記,也支援真實見面的會議,並可擴展至微軟 Teams、Google Meet,甚至稍後加入思科Webex。AI Companion 3.0 為用戶處理會議相關的工作,如事前準備會議、團隊協作、會議建議等,在適當時機提供資訊。「釋放我的時間」功能更為用戶分析會議排程和內容,建議可以避席的會議。

Zoom 新增 Custom AI Companion 工具,可以用低程式碼(Low Code)自訂 AI 代理。設有工具庫和預設工作流程範本,員工可按個人需要作出適度修改,成為自己專屬的 AI 代理。這功能也支援連接至第三方代理,透過 Agent2Agent (A2A) 協議在多個應用程式間協同處理工作 。

AI Companion 3.0 的功能預計在 2025 年 11 月推出,僅限 Zoom Workplace 付費用戶。而 Custom AI Companion 功能則每訂戶每月另加 $12 美元。

Custom AI Companion 讓用戶經低程式碼工具自訂 AI 代理。
Custom AI Companion 讓用戶經低程式碼工具自訂 AI 代理。

Zoom 的客戶服務方案 Zoom Business Services 也加入多項 AI 功能,包括:

  • Agentic AI Expert Assist 自動化支援代理工作流程;
  • CX Insights 從客戶數據中發掘商業智能;
  • Automated Quality Management 監察虛擬代理的品質;
  • Zoom Virtual Agent(ZVA)新增自訂語音(Bring your own voice)功能,讓用戶建立品牌所屬的聲音和語調與客戶對談;
  • Zoom Revenue Accelerator(ZRA)為銷售團隊提供 AI 支援,如掃描活動名單及其他潛在客戶來源,識別潛力目標,透過電郵、短訊等多種渠道作個人化推廣,甚至自動安排初步接觸點。
Zoom Business Services 提供多項客戶服務的分析。
Zoom Business Services 提供多項客戶服務的分析。

Equinix 夥 Dell Technologies 及施耐德電氣測試在 HK1 數據中心安裝液冷技術

Equinix 夥 Dell Technologies 及施耐德電氣測試在 HK1 數據中心安裝液冷技術
Equinix 夥 Dell Technologies 及施耐德電氣測試在 HK1 數據中心安裝液冷技術

AI 不僅推動企業變革,更促使數據中心基建轉型。需要更多 GPU 和高效能運算(HPC),帶動散熱技術由風冷變成液冷。Equinix 改裝 Equinix HK1 數據中心,聯同 Dell Technologies、施耐德電氣和中電合作,提供直達晶片的液冷技術。

由於 GPU 運算密度高,傳統風冷未能迎合需要,換上液冷技術方可有效解決散熱。Equinix 近日改裝荃灣的 Equinix HK1 數據中心,支援液冷技術。Equinix 稱,經中電的能源審核,建議在 Equinix HK1 引入液體冷卻系統以提升能源效益。

這次聯同 Dell Technologies 和施耐德電氣測試,用上前者的 PowerEdge 直達晶片液冷伺服器,加上後者的機櫃式液體冷卻 CDU 系統。測試僅用 50 千瓦機櫃,日後可隨企業客戶需要擴展。

Equinix 稱,液冷系統有效提升能源效益,PUE 可降至 1.2 或以下,比傳統機樓的風冷(CRAC)系統的 1.4 至 1.5 更低。若數據中心全面引進液冷技術,每年可節省逾 2,000 兆瓦時的能源,約 200 萬度電。

Equinix HK1 內試用施耐德電氣機櫃式液體冷卻 CDU 系統,配合Dell Technologies的PowerEdge 直達晶片液冷伺服器。
Equinix HK1 內試用施耐德電氣機櫃式液體冷卻 CDU 系統,配合Dell Technologies 的PowerEdge 直達晶片液冷伺服器。

Equinix 香港區董事總經理韓祖恩表示,這次與中華電力、Dell Technologies 及施耐德電氣一同合作,協助企業客戶邁向人工智能及機械學習。

施耐德電氣香港區總裁趙啟文表示,數據中心的高密度運算需求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液體冷卻技術協助營運商高效地應付 AI 工作負荷帶來的挑戰。這次合作推動智能、可持續的數據中心生態系統。

本港數據中心陸續引入液冷技術,如 Global Switch 去年在將軍澳工業邨的數據中心已支援,讓分租戶可用高密度 GPU 基建。

Spotify 終於有 Lossless 24-bit 免費功能升級.開放隨選即播和搜尋即播

在香港不少朋友都會使用 Spotify 來聽歌,不過都不禁會抱怨,免費版本似乎聽廣告比聽歌還要多,而且歌曲只能隨機播放,操作其實相當不人性化。最近 Spotify 終於作出改良,除了為 Premium 訂閱會員推出無損音質升級功能外,更將包括隨選即播、搜尋即播和分享即播等功能開放給免費用戶,以改善用戶體驗。

最近 Spotify 終於作出改良,除了為 Premium 訂閱會員推出無損音質升級功能外,更將包括隨選即播、搜尋即播和分享即播等功能開放給免費用戶,以改善用戶體驗。
最近 Spotify 終於作出改良,除了為 Premium 訂閱會員推出無損音質升級功能外,更將包括隨選即播、搜尋即播和分享即播等功能開放給免費用戶,以改善用戶體驗。
Spotify 會為免費開放隨選即播、搜尋即播和分享即播等功能,但廣告仍不會減少。另外免費版用戶的點播次數仍有限制,無法在短時間內大量隨意點歌⋯⋯
Spotify 會為免費開放隨選即播、搜尋即播和分享即播等功能,但廣告仍不會減少。另外免費版用戶的點播次數仍有限制,無法在短時間內大量隨意點歌⋯⋯

Spotify 是目前全球最多人使用的音樂串流服務,直到 2024 年,Spotify 每月活躍用戶有近 6 億,Premium 訂閱會員為 2.4 億。過去,免費版用戶在 Spotify 搜尋歌曲時,僅提供隨機播放,用戶無法直接選擇想聽的歌。這做法一直為人所詬病,但 Spotify 一直無意去改變現狀。直到近年 YouTube Premium + YouTube Music 的用戶不斷成長,截至 2025 年 YouTube Premium + YouTube Music 的用戶人數已超過 1.25 億,但再加上全球超過 27 億的免費用戶,數字大得驚人。而在音色和功能上,Spotify 早已被 Apple Music 及 Tidal 等對手遠遠拋離,所以不得不作出革新去留住用戶。雖然 Spotify 會免費開放隨選即播、搜尋即播和分享即播等功能,但廣告仍不會減少的。另外免費版用戶的點播次數仍有限制,無法在短時間內大量隨意點歌,不過官方未有詳細提及有關限制。 

Nothing 晉身成獨角獸 轉營 AI 生態軟硬件融合

智能電話公司 Nothing 一直都以破格設計的 Android 智能手機以及高性價比得到消費者好評,近年也有推出智能耳機和智能手錶,意圖建立自家的一套生態系統。Nothing 日前宣布得到完成 C 輪融資 2 億美元。公司估值升上 13 億美元,晉身獨角獸行列。Nothing 表示,新資金將用於發展下一階段,建立 AI 原生平台,融合軟件及硬件的智能系態。

Nothing 在 2020年10月由裴宇成立,曾是一加(OnePlus)的共同創辦人。當時走到英國成立 Nothing,早期種子輪融資籌得 700 萬美元,天使投資者包括 iPod 發明者 Tony Fadell、Twitch 共同創辦人林士斌、Reddit 行政總裁Steve Huffman等。2021 年 2 月再獲 GV 的 1,500 萬美元 A 輪融資,同年 10 月又獲 A+ 輪融資 5,000 萬美元,到 2022 年更進一步籌得 7,000 萬美元的 B 輪融資。

Nothing 日前宣布得到完成 C 輪融資 2 億美元。

新的融資由 Tiger Global 主導,原有股東如 GV、Highland Europe、EQT、Latitude、I2BF、Tapestry 等亦有參與;新加入的投資者則有印度富豪 Nikhil Kamath 和 Qualcomm Ventures。連同剛完成的 C 輪融資,Nothing 共募得超過 4 億 5,000 萬美元,估值升至 13 億美元。

Nothing 創辦人裴宇表示,自成立以來,一直以來的核心假設:若能建立規模化智能電話業務,掌握最後的分銷環節,在下一波科技轉變中將佔有一席之地。

Nothing 創辦人裴宇在 公司網誌 表示,自成立以來,一直以來的核心假設:若能建立規模化智能電話業務,掌握最後的分銷環節,在下一波科技轉變中將佔有一席之地。雖然未必一開始就清楚未來形態為何,但現在機會與方向已越趨明朗。Nothing 在過去幾年已建立起從設計、製造、供應鏈到全球分銷的完整生態,產品質素與成本控制兼備。2024 年業務增長 150%,累計銷售額在 2025 年初突破 10 億美元。

Nothing 認為,智能電話未來仍將是數以十億計規模出貨的核心設備,但 AI 系統不應在現時的介面止步。Nothing 設想未來作業系統會高度個人化,不同用戶有不同系統體驗:介面隨環境與需求自動調節、智能建議主動浮現、代理(agent)在用戶確認意圖後自動執行操作。

Nothing 展示了未來 Nothing OS 作業系統概念,會高度個人化,不同用戶有不同系統體驗。

目前 Nothing OS 已支援智能電話手機、耳機和智能手錶,未來將延伸至智能眼鏡、機械人、電動車等新型設備。裴宇表示,新資金將用於加快研發步伐、擴大分銷能力,推動實現軟硬件融合藍圖。Nothing 同時預告稍後會啟動新一輪社群投資機會(Community round),讓支持者也能更直接參與未來發展。

完美巨幕平板 Samsung Galaxy Tab S11 Ultra 一星期體驗篇

Samsung Galaxy 的手機產品有多受歡迎,相信不用多介紹。而在平板電腦這一板塊,面對包括 Apple iPad 及其他中國品牌挑戰,Samsung Galaxy Tab 系列依然能獨佔鰲頭,當然有其過人之處。今次我們就分享一下試用 Samsung Galaxy Tab S11 Ultra 的感想。

Samsung Galaxy Tab 系列在市場的競爭激烈下依然能獨佔鰲頭,當然有其過人之處。
Samsung Galaxy Tab 系列在市場的競爭激烈下依然能獨佔鰲頭,當然有其過人之處。
機身設計沿用 Galaxy S 系手機的簡約沉穩風格,感覺很商務。
機身設計沿用 Galaxy S 系手機的簡約沉穩風格,感覺很商務。
雖然沒太多人會用平板電腦來影相,但 Galaxy Tab S11 Ultra 亦提供 1,300 萬像素主攝及 800 萬像素廣角雙鏡頭相機
雖然沒太多人會用平板電腦來影相,但 Galaxy Tab S11 Ultra 亦提供 1,300 萬像素主攝及 800 萬像素廣角雙鏡頭相機
橫置式的 1,200萬像素自拍鏡頭
橫置式的 1,200 萬像素自拍鏡頭

Galaxy Tab S11 Ultra 給人第一個感覺是相當大部,它採用 14.6 吋 AMOLED 屏幕,比起 13 吋的 iPad Pro / iPad Air 還要大,但重量卻相當輕巧,重量僅 692g,即使配合鍵盤,重量也只有 1.174kg 左右,以同類產品來說算是相當輕巧,如果換作 13 吋的 iPad Pro + Magic Keyboard,重量足足有 1.246kg。雖然數字上不是差很遠,但 iPad Pro + Magic Keyboard 的厚重感,可能會讓用家打消將它拿出外使用的念頭。  

Galaxy Tab S11 Ultra 給人第一個感覺是相當大部,它採用 14.6 吋 AMOLED 屏幕,比起 13 吋的 iPad Pro / iPad Air 還要大,但重量卻相當輕巧,重量僅 692g,即使配合鍵盤,重量也只有 1.174kg 左右。
Galaxy Tab S11 Ultra 給人第一個感覺是相當大部,它採用 14.6 吋 AMOLED 屏幕,比起 13 吋的 iPad Pro / iPad Air 還要大,但重量卻相當輕巧,重量僅 692g,即使配合鍵盤,重量也只有 1.174kg 左右。

Dynamic AMOLED 2 + Dolby Atmos 音響煲劇首選

Galaxy Tab S11 Ultra 屏幕比例為 16:10,解像度為 2960 x 1848 的 2K 屏幕。畫面比例會較接近傳統筆電的屏幕比例。由於屏幕面積更大,即使打開不同應用作多工作業,或是打開兩份文件作校對也很方便。

Galaxy Tab S11 Ultra 屏幕比例為 16:10,解像度為 2960 x 1848 的 2K 屏幕。畫面比例會較接近傳統筆電的屏幕比例。
Galaxy Tab S11 Ultra 屏幕比例為 16:10,解像度為 2960 x 1848 的 2K 屏幕。畫面比例會較接近傳統筆電的屏幕比例。
由於屏幕面積更大,即使打開不同應用作多工作業,或是打開兩份文件作校對也很方便。
由於屏幕面積更大,即使打開不同應用作多工作業,或是打開兩份文件作校對也很方便。

屏幕亮度為 1,000nits(峰值亮度約 1,600nits),如果對比起 Galaxy S25 手機系列最高 2,600nits 來說,可能有點失色。不過作為平板電腦或電腦副屏幕來說,1,000nits 級的亮度其實很足夠。即使在戶外使用,憑著不俗的屏幕亮度,也能清楚看到屏幕的內容。

屏幕會支援 120Hz 刷新率,最適合用來玩賽車 Game。
屏幕會支援 120Hz 刷新率,最適合用來玩賽車 Game。
Samsung 的 AMOLED 屏幕技術一直備受推崇,Galaxy Tab S11 Ultra 的畫面同樣亮麗細緻。
Samsung 的 AMOLED 屏幕技術一直備受推崇,Galaxy Tab S11 Ultra 的畫面同樣亮麗細緻。
音效方面亦配備四個揚聲器及 Dolby Atmos 環繞聲音效,在看 Netflix 的新作 Glass Heart 時,大家就能感受 Galaxy Tab S11 Ultra 的聲畫魅力。  
音效方面亦配備四個揚聲器及 Dolby Atmos 環繞聲音效,在看 Netflix 的新作《Glass Heart》時,大家就能感受 Galaxy Tab S11 Ultra 的聲畫魅力。  

畫質方面,Samsung 的 AMOLED 屏幕技術一直備受推崇。作為旗艦型 Galaxy Tab S11 Ultra 除了提供亮麗細緻的畫質.在音效方面亦配備四個揚聲器及 Dolby Atmos 環繞聲音效,在看 Netflix 的新作《Glass Heart》時,大家就能感受 Galaxy Tab S11 Ultra 的聲畫魅力。  

旗艦級效能

硬件規格方面,我們試用的 Galaxy Tab S11 Ultra 是採用 Dimensity 9400 (MT6991) 處理器、12GB RAM + 256GB ROM 的組合。Antutu 測試跑分的分數為 2578665,效能大致跟 Qualcomm 的 S8 Elite 看齊。

Galaxy Tab S11 Ultra 是採用 Dimensity 9400 (MT6991) 處理器、12GB RAM + 256GB ROM的組合。Antutu 測試跑分的分數為 2578665,效能大致跟 Qualcomm 的 S8 Elite 看齊。
Galaxy Tab S11 Ultra 是採用 Dimensity 9400 (MT6991) 處理器、12GB RAM + 256GB ROM 的組合。Antutu 測試跑分的分數為 2578665,效能大致跟 Qualcomm 的 S8 Elite 看齊。

Galaxy AI 可說是 Samsung 手機/平板的一大賣點。而作為旗艦級的平板電腦,Tab S11 Ultra 當然亦配備一系列 Galaxy AI 功能,例如支援廣東話的即時翻譯、AI 修圖等等。

Galaxy AI 的修圖用法簡單.配合 S-Pen 操作會更精準。
Galaxy AI 的修圖用法簡單.配合 S-Pen 操作會更精準。
AI 移除效果自然,使用比起用 PS 加工更方便。
AI 移除效果自然,使用比起用 PS 加工更方便。
Galaxy AI 即時翻譯支援廣東話
Galaxy AI 即時翻譯支援廣東話

配合 S-Pen 手寫筆,更可以使用繪圖生成功能。用法和 Microsoft 的 Copilot 有點相似,只要先在畫格上繪畫草圖,再加入文字描述就能生成圖片。另一個相當實用的 S-Pen 功能就是「擷圖編寫」。只要用 S Pen 一點就能將畫面擷圖,而且可以即時在圖片寫下筆記,是相當方便實用。

全新 S-Pen 結合快速操作

而今代 Tab S11 Ultra 會使用全新設計的 S-Pen,採用了六角形筆身設計配合錐形筆尖,功能上整合了快速工具按鈕,用戶只需輕按筆上按鈕,即可呼出圓形 Quick Tools 選單,快速切換不同顏色、筆刷類型或筆觸粗細,毋須再回到應用程式介面上的工具列尋找。此外,S-Pen 還能直接啟動 Galaxy AI 功能,如圖像生成或文本摘要,大幅簡化了創作流程。

輕按筆上按鈕,即可呼出圓形 Quick Tools 選單,快速切換不同顏色、筆刷類型或筆觸粗度。
輕按筆上按鈕,即可呼出圓形 Quick Tools 選單,快速切換不同顏色、筆刷類型或筆觸粗度。
另一個相當實用的 S-Pen 功能就是「擷圖編寫」,只要用 S-Pen 一點就能將畫面擷圖。
另一個相當實用的 S-Pen 功能就是「擷圖編寫」,只要用 S-Pen 一點就能將畫面擷圖。
可以即時在圖片寫下筆記,相當方便實用。
可以即時在圖片寫下筆記,相當方便實用。

如果閣下是使用 Samsung 的筆電、智能屏幕或電視,就可以透過 Samsung DEX 功能,將 Galaxy Tab S11 Ultra 以無線接連方式,成為電腦的副屏幕。或是將平板電腦的畫面投射到大屏幕上使用,令使用場景更多變化。

Galaxy Tab S11/S11 Ultra SPEC.

  • 平台:Android 16.0
  • 制式:5G/Wi-Fi
  • 顯示屏幕:14.6 吋 2960 x 1848 240ppi Dynamic AMOLED 2X, 120Hz
  • 處理器:MediaTek 天璣 9400+ Octa-Core(3.73GHz,3.3GHz,2.4GHz) 8 核處理器
  • 記憶體:12GB+256GB
  • 擴充儲存:支援 microSD 記憶卡(高達 2TB)
  • 顏色:月石灰
  • 電池:11,600mAh
  • 相機:1,300 萬像素 f2 鏡頭及 800 萬像素超廣角 f2.2 後置鏡頭(F2.2)、1,200 萬像素超廣角 f2.2 前置鏡頭(Tab S11 Ultra)
  • 揚聲器:四組配合 Dolby Atmos 音效
  • 感應器:加速計、指紋感應器、陀螺儀、地磁感應器、霍爾效應感測器、光線感應器
  • Wi-Fi:Wi-Fi 6E 802.11a/b/g/n/ac/ax(Tab S11)、Wi-Fi 7 802.11a/b/g/n/ac/ax/be(Tab S11 Ultra)
  • 藍牙:Bluetooth v5.4
  • 體積:208.5×326.3×5.12(Tab S11 Ultra)
  • 重量:692g(Tab S11 Ultra Wi-Fi)、695g(Tab S11 Ultra 5G)
  • 建議零售價:
    • Galaxy Tab S11 Ultra:HK$9,688 (Wi-Fi, 12+256);HK$10,588 (Wi-Fi, 12+512);HK$12,588 (Wi-Fi, 16+1TB);HK$10,788 (5G, 12+256);HK$11,688 (5G, 12+512)
  • 發售日期:2025 年 9 月 19 日
  • 查詢:Samsung HK

預訂早鳥優惠容量升級

由 9 月 5 日至 18 日於 Samsung 網上商店、三星專門店、特約零售商和經銷商的門市及網站預訂預訂 Galaxy Tab S11/S11 Ultra 可享早鳥優惠,其中限時容量升級就最吸引:

  • Galaxy Tab S11 Ultra (16GB RAM + 1TB ROM):優惠價 HK$11,388(Wi-Fi 版本)(等同 HK$1,200 折扣優惠)
  • Galaxy Tab S11 Ultra (12GB RAM + 512GB ROM):優惠價 HK$10,788(5G 版本)以及 HK$9,688 (Wi-Fi 版本) (等同 HK$900 折扣優惠)
  • Galaxy Tab S11 (12GB RAM + 512GB ROM):優惠價 HK$6,788(Wi-Fi 版本)(等同 HK$900 折扣優惠)
  • Galaxy Tab S11 (12GB RAM + 256GB ROM):優惠價 HK$7,388(5G 版本)以及 HK$6,288 (Wi-Fi 版本) (等同 HK$500 折扣優惠)

其他優惠還包括:透過 Samsung Trade-in 專屬網站 trade-in 合資格型號舊平板電腦,可享額外 Trade-in 回贈;以七折優惠購買原廠薄型鍵盤皮套、以優惠價 HK$698 購買 Galaxy Buds3 FE (建議零售價為 HK$998)。

Grok 虛擬女友將在 Tesla 上現身?

今年 7 月 Grok 推出全新的 Companions 聊天機械人功能,並帶來虛擬女友 Ani,瞬即成為網絡熱話。而日前有 Tesla 員工分享有關 Grok Companions 即將登陸 Tesla 車款的影片。該員工展示名為 Mūn 的助理系統,雖然其後相關影片已被刪除,但有另一名員工隨後證實此功能或於今年 11 月推出。

Grok Companions 聊天機械人有別於傳統一問一答方式,而是可連續進行對答,虛擬女友 Ani 在互動時更會對你產生好感,甚至會跟你說一些「色色的情話」和換上睡衣來跟你聊天。當時就有人猜想,如果將 Grok Companions 聊天機械人變成 Tesla 汽車中控的智能助理,讓駕駛者能透過語音就能控制冷氣、音響,並給你提供導航和駕駛建議,相信會相當有趣。

今年 7 月 Grok 推出全新的 Companions 聊天機械人功能,並帶來會虛擬女友 Ani,瞬即成為網絡熱話。
今年 7 月 Grok 推出全新的 Companions 聊天機械人功能,並帶來虛擬女友 Ani,瞬即成為網絡熱話。
Mūn(發音同 Moon)同樣是以日系造型 + 歌德服飾打扮。
Mūn(發音同 Moon)同樣是以日系造型 + 歌德服飾打扮。

影片中展示的助理名為 Mūn(發音同 Moon),是為 Grok 設計的專屬人格與面容。可視其為專為提升車內體驗而打造的個性化介面模式,讓使用者不再對著發光體對話,而是直接透過車載螢幕與 Mūn 互動。雖然後來 Elon Musk 回應這並非屬實,但從目前 Tesla 已為中國版新款 Model Y L 車型中整合 Grok 系統甚至啟用喚醒詞,日後再加入 Grok Companions 聊天機械人的說法並非空談,當然作為車載的虛擬角色,Mūn 與可不能像 Ani 那樣個性化,怕會引起部分消費者的反感。

鏡內屏幕結合神經輸入 Meta Connect 2025 智能眼鏡三響砲

Ray-Ban Meta GEN 2、Oakley Meta HSTN、Oakley Meta Vanguard、Meta Ray-Ban Display
Ray-Ban Meta GEN 2、Oakley Meta HSTN、Oakley Meta Vanguard、Meta Ray-Ban Display

Meta 在今早舉行年度大會 Meta Connect 2025 主題演講,一如早前洩露的宣傳片所示,Meta CEO 朱克伯格一口氣發表三款新 AI 智能眼鏡:新一代 Ray-Ban Meta、Oakley Meta Vanguard 運動風鏡和 Meta Ray-Ban Display,透過業界首款正式面向一般消費者的神經介面手帶 Meta Neural Band 和多模態的 Live AI,讓智能眼鏡成為用戶生活的助手。

Meta Connect 2025 一口仔氣發表 3 款 AI 智能眼鏡,連同夏天推出的 Oakley Meta HSTN,Meta 今年年末購物旺季將有 4 款智能眼鏡在市場。
Meta Connect 2025 一口仔氣發表 3 款 AI 智能眼鏡,連同夏天推出的 Oakley Meta HSTN,Meta 今年年末購物旺季將有 4 款智能眼鏡在市場。
Meta 還在主題演講中請來名導演占士.金馬倫站台撐場,講述他拍攝電影《阿凡達:火與燼》和 3D 電影的心路歷程,Meta Horizon TV 亦同時推出《阿凡達:火與燼》的特備影片。
Meta 還在主題演講中請來名導演占士.金馬倫站台撐場,講述他拍攝電影《阿凡達:火與燼》和 3D 電影的心路歷程,Meta Horizon TV 亦同時推出《阿凡達:火與燼》的特備影片。

Ray-Ban Meta GEN 2 電量翻倍

上一代 Ray-Ban Meta 智能眼鏡已是 2023 年的產品,來到今年已踏入第二代(連同 Ray-Ban Stories 可說是第三代)。新一代眼鏡將電量翻倍達 8 小時。影片拍攝功能方面就提升解像度一倍至至 3K 影片。新一代眼鏡亦會有更多顏色選擇,以配搭不同服飾。Meta 亦同時推出兩款透明鏡框限量版新色。

Ray-Ban Meta 智能眼鏡 GEN 2 現已與上一代一同發售,售價升至 $379 美元(約港幣 $2,947)。

Ray-Ban Meta GEN 2 智能眼鏡提升電影和鏡頭解像度,可以拍攝 3K 影片,並透過軟件更新加入對話聚焦、慢動作拍攝和縮時攝影等功能。
Ray-Ban Meta GEN 2 智能眼鏡提升電影和鏡頭解像度,可以拍攝 3K 影片,並透過軟件更新加入對話聚焦、慢動作拍攝和縮時攝影等功能。

Oakley Meta Vanguard 運動智能

今年夏天 Meta 首度與 EssilorLuxottica 旗下另一眼鏡品牌 Oakley 合作推出款式更外向的 AI 智能眼鏡 Oakley Meta HSTN,而日前洩露的影片就預告了 Meta 還會推出風鏡的 Oakley 智能眼鏡,那就是 Oakley Meta Vanguard。

Oakley Meta Vanguard 結𠆻 Oskley 經典風鏡設計和 AI 人工智能。
Oakley Meta Vanguard 結𠆻 Oskley 經典風鏡設計和 AI 人工智能。
可更換不同 Oakley Prizm 防風鏡片以適應在不同光線環境。
可更換不同 Oakley Prizm 防風鏡片以適應在不同光線環境。

風鏡設計令這款智能眼鏡更適合運動時使用,具備 IP67 防水防塵性能,可更換不同 Oakley Prizm 防風鏡片以適應在不同光線環境。朱克伯格稱它的電量足夠跑兩次全馬拉松,一般使用可長達 9 小時。12MP 鏡頭具備 122 度廣角,裝置在眼鏡中央有利於拍攝 3K 運動影片,Meta 同時為眼鏡加入可調節防震、慢動作和縮時攝影功能,幫助運動愛好者分享動感影片。全地形開放式耳機就比 Oakley Meta HSTN 響亮 6 分貝,同時備有先進風聲降噪功能,讓用戶即使在劇烈運動中或高速風聲之下仍能清晰聽到訊息。

支援慢動作攝影和縮時攝影。
支援慢動作攝影和縮時攝影。

Meta 更與導航、運動手錶和單車碼錶名牌 Garmin 合作,當連接 Garmin 裝置後,用戶可以透過 Live AI 查詢裝置感測到的運動數據,包括心率、速度、時長及高度等。眼鏡同時加入自動擷取影片功能,用戶可以設定在指定距離、速度或間隔一下自動拍攝短片,完成後可以在影片中疊加運動數據,並分享到社交平台。這全都是運動愛好者想要的功能。

與 Garmin 合作連結運動手錶或單車碼錶,自動錄影關鍵時刻,可疊加運動數據分享到社交平台。
與 Garmin 合作連結運動手錶或單車碼錶,自動錄影關鍵時刻,可疊加運動數據分享到社交平台。

Meta 亦同時與另一運動平台 Strava 合作,用戶也可以將運動影片和數據上傳到該平台。

眼鏡框內還加入一粒 LED 來提示運動員節奏或到達指定心率區間,有助長跑愛好者更有效率訓練。

眼鏡框內還加入一粒 LED 來提示運動員節奏或到達指定心率區間,有助長跑愛好者更有效率訓練。
眼鏡框內還加入一粒 LED 來提示運動員節奏或到達指定心率區間,有助長跑愛好者更有效率訓練。

Oakley Meta Vanguard 售價由 $499 美元起(約港幣 $3,880),即日接受預訂,10 月 21 日正式推出。

Meta Ray-Ban Display 先進功能獨佔

就如前日 的宣傳片所示,Meta Ray-Ban Display 是首款同時配備高解像鏡內投射屏幕和神經腕帶輸入的 AI 智能眼鏡。

Meta Ray-Ban Display 是首款同時配備高解像鏡內投射屏幕和神經腕帶輸入的 AI 智能眼鏡。
Meta Ray-Ban Display 是首款同時配備高解像鏡內投射屏幕和神經腕帶輸入的 AI 智能眼鏡。
眼鏡右邊設有投射式屏幕。
眼鏡右邊設有投射式屏幕。
600 x 600 全色彩屏幕除了顯示文字外,還可以顯示圖像和視像會議畫面。
600 x 600 全色彩屏幕除了顯示文字外,還可以顯示圖像和視像會議畫面。

眼鏡在右鏡鏡片中設有全色彩鏡片內投射屏幕,解像度為 600 x 600,可以將手機裡的訊息投射到屏幕而不讓其他人看到。全視線鏡片可以隨環境亮度而變色以適應不同環境使用。

實際使用效果。
實際使用效果。

Meta Neural Band 神經腕帶就採用 Meta 研發多年的 EMG 肌電圖技術,用戶只需微小的手部動作,即能作出捲動、按掣、橫撥、放大等操作,用戶可以悄悄地進行操作,不像語音那樣自言自語讓人覺得古怪又有機會洩露私隱。手帶同時提供直觀控制,用戶可以手指手寫輸入訊息來與朋友私密通訊。Meta Neural Band 外型輕巧時尚,易於配搭衣著,同時提供 18 小時使用時間和防水性能。

Meta Neural Band 神經腕帶就採用 Meta 研發多年的 EMG 肌電圖技術,用戶只需微小的手部動作即能進行各種操作。
Meta Neural Band 神經腕帶就採用 Meta 研發多年的 EMG 肌電圖技術,用戶只需微小的手部動作即能進行各種操作。

AI 功能方面,眼鏡不單能將查詢結果顯示在小屏幕上,還能將語音轉為文字、翻譯所見的文字、用戶可以在日常運用 AI 提供創意意見、從對話紀錄中擷取所需資料、智能建議短訊內容並接收回覆、設定行事曆等。眼鏡還可以進行免提視像通通,或以 手勢分享所見到社交平台。

Meta Ray-Ban Display 備有黑色和砂色,售價由 $799 美元起(約港幣 $6,213),9 月 30 日開始發售。

Live AI 提升

Live AI 是 Meta 智能眼鏡的重要元素,今年他們將在更新中加入 Conversation Focus 對話聚焦功能,眼鏡會集中放大交談對象的話音,即使在嘈雜的環境仍能保持清晰對話。

Conversation Focus 對話聚焦集中放大交談對象的話音,即使在嘈雜的環境仍能保持清晰對話。
Conversation Focus 對話聚焦集中放大交談對象的話音,即使在嘈雜的環境仍能保持清晰對話。

不過在主題演講中,朱克伯格多多 Live AI 和 Meta Ray-Ban Display 現場示範都無法順利進行,令場面相當尷尬。

9 年後仲有 AM4 新 U?AMD 發表全新 Ryzen 5 5600F

AMD Ryzen 5 5600F CPU
AMD Ryzen 5 5600F CPU

近來 CPU 界是否大吹懷舊風?早前 Intel 推出神秘「新 U」Core i5-110,規格竟與 5 年前的 14nm Comet Lake 核心 Core i5-10400 一模一樣,簡直是零誠意「換馬甲」之作。如今輪到 AMD 接力,Ryzen 5 5600F 近日悄然現身,同樣是「舊酒新瓶」,但規格比前代更低,真係令人大跌眼鏡。

Ryzen 5 5600F 延續 Zen 3 架構的 Vermeer 核心,由台積電 7nm FinFET 製程生產,沿用經典的 Socket AM4 插槽,基本上就是 2022 年 Ryzen 5 5600 的降頻版。它的基本時脈僅 3GHz、最高加速時脈 4GHz,比 5600 的 3.5GHz/4.4GHz 低了一大截,而且兩者皆無內建 GPU。至於其他規格方面,5600F 維持 6 核心 12 線程、3MB L2 快取、32MB L3 快取,以及 65W TDP,與 5600 大致相同。

Ryzen 5 5600F 延續 Zen 3 架構,但規格無亮點,只是前作 Ryzen 5 5600 降頻版。
Ryzen 5 5600F 延續 Zen 3 架構,但規格無亮點,只是前作 Ryzen 5 5600 降頻版。

若與稍低階的 Ryzen 5 5500 比較,5600F 的 L3 有 32MB,比 5500 的 16MB 翻倍。但 Ryzen 5 5500 的時脈卻高達 3.6GHz/4.2GHz,或令時脈大幅落後的 5600F 顯得有些尷尬。對已持有 Ryzen 5 5500 或 5600 的用家來說,這款「新」CPU 恐怕難以看得上眼,「升級」誘因實在有限。

但話說回來,AMD 近年雖已轉戰 Socket AM5 平台,推出 Ryzen 7000、8000、9000 等系列,但前代 AM4 卻是個長壽傳奇。自 2016 年問世至今已經 9 年,但市面上仍然有 B550 或 A520 AM4 主機板發售,因此要為這顆新的 Ryzen 5 5600F 找合適主機板配對也非難事。

現時市場上仍有部分 AM4 主機板發售,可以配「新 U」Ryzen 5 5600F。
現時市場上仍有部分 AM4 主機板發售,可以配「新 U」Ryzen 5 5600F。

據了解,AMD 目前僅在亞太與日本市場限量推出 Ryzen 5 5600F,尚未全球開賣,官方也未公布定價。參考本地市價行情,散裝 Ryzen 5 5500 約售 $575、Ryzen 5 5600 則約 $640,新款 5600F 的價格很可能落在兩者之間。它又能否為數百元入門價位 CPU 市場注入少少新活力?

來源:AMD

勁慳位 2.1 聲道 Soundbar OXS S21 Thunder 電視電腦都啱夾

電視用的 Soundbar,好多都是放置在電視機底部使用,雖然電視有一定長度,但如果 Soundbar 的體積可以縮小,電視櫃上也可以擺放一些小飾物點綴一下家居。而小型 Soundbar 也可以配合桌面電腦,用來打機或睇戲也能提升娛樂效果。OXS Soundbar S21 就是只有 40 cm 長的小型 Soundbar,但憑獨立超低音加持,聲音同樣震撼。

S21 主體外觀相當簡潔,喇叭單元以前置發聲為主,未有透過反射聲提供環迴音效。

專攻環迴立體聲 Soundbar 和電競耳機的美國 OXS,產品都有極高性價比的共通點。繼早前推出極「抵玩」、支援 Dolby Atmos 全景聲音效的 S5 Soundbar,以及個人環迴音效遊戲 Soundbar —— Thunder Pro+,OXS 再推出慳位新作、擁有獨立超低音喇叭的 Soundbar S21 Thunder,不但做到「細細隻、大大聲」,而且再一次將高性價比重新定義,售價更是極之親民,只售一千多元。

OXS S21 Thunder 纖巧的本體僅有 42mm 厚,長度也只有 40cm,可以輕易放在電視、電腦螢幕,甚至筆記簿電腦機座下方,減少佔用桌而空間,機背有預留掛牆插孔,也可以和掛牆電視一起掛在客廳而不用另加配件。而獨立超低音喇叭則採用先進的 BassMax 技術、由 MDF 中密度纖維板製成的箱體,配合 5.25 吋單元,低頻延伸降至 45Hz,帶來源源不絕的強勁量感。

機身雖小,但機背有齊 HDMI ARC、TOSLINK 光纖、USB-A 可連接電腦、也有 3.5mm AUX 音頻線輸入。左右兩邊已有掛牆孔提供,不用另加配件。

S21 機身雖然細小,但機背的 I/O 配置一應俱主:HDMI ARC、光纖、USB-A、藍牙 5.3、3.5mm 輸入樣樣齊,加上內建 Movie、Game、Music 等三種聲音模式,無論是小單位客廳看電影,或在書桌上接駁電腦/遊戲機,都能夠以超抵價錢、提升你的個人數碼誤樂視聽體驗。

OXS S21 Thunder 產品重點

  • 超慳位 2.1 聲道系統,加配獨立有線超低音喇叭,提供震撼低頻表現
  • 超纖薄設計,主機厚度僅 42mm,完美匹配電視、電腦甚至平板使用
  • 獨立超低音喇叭採用 BassMax 技術,5.25 吋單元配合 MDF 箱體設計
  • 頻率響應低至 45Hz,帶來深沉有力的低頻效果
  • 支援 HDMI ARC,與電視、播放器、遊戲機一線連接
  • 多元連接方式:藍牙 5.3、光纖、USB-A、3.5mm 輸入,兼容各種設備
  • 專為小單位客廳看電影及房間駁電腦/遊戲機而設,提升個人娛樂體驗

獨立超低音箱低頻震撼

作為電腦用 Soundbar ,S21 Thunder 的體積也不大,外置超低音箱有點體積,最好放在電腦枱下。

S21 Thunder 配備獨立有線超低音,採用 5.25 吋單元搭配精心調校的 MDF 中密度纖維板箱體。超低音具備先進 BassMax 技術,能將低頻響應延伸至 45Hz,為音樂、電影和遊戲帶來深沉有力的低音效果。總輸出功率高達 60W RMS,確保充足的音量和動態表現。

作為電視用的 Soundbar,S21 Thunder 機身就顯得細小,掛在牆上可減少壓迫感。

S21 Thunder 內建三種專業調校的音效模式,包括 Movie 電影模式、Game 遊戲模式和 Music 音樂模式。無論是在小型住宅客廳與家人一起觀賞串流電影;還是在個人房間中連接電腦或遊戲機,沉浸於遊戲世界的激烈戰鬥音效與精準定位;又或是單純聆聽音樂,感受細膩的音樂層次,S21 都能提供最適合的音效體驗,加上有迷你桌面遊戲 Soundbar 沒有的遙控器操作,大大提升個人玩樂的聲音感受。

SPEC.

型號: OXS S21 Thunder
單元: 2 x 全頻單元(Soundbar)+ 1 × 5.25″ 單元(超低音)
總輸出:60W RMS
頻率響應:45Hz-20kHz
音壓:≥90dB
失真:<1%
聲道:2.1 聲道
音效模式:Movie、Game、Music
連接:HDMI (ARC)、光纖 (TOSLINK)、藍牙 5.3、USB-A、3.5mm AUX
兼容性:電視、電腦、遊戲機、手機等
待機功耗:<0.5W
體積:400×42×88mm(主音箱)、115×290×250mm(超低音)
重量:3.5kg
建議零售價:HK$1,280
查詢Soundwave (2771 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