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ca SL3-S 全金屬外殼獲 IP54 認證,並內置 L2 技術的 Maestro IV 處理器,沿用 L-mount 連接鏡頭,配備 3.2” 可揭式觸控屏幕,介面有 CFexpress Type B、SD XC II、USB-C、HDMI 2.1,連接方面則有 MIMO 技術的 Bluetooth 及 Wi-Fi 功能,也獲 Apple 的「Made for iPhone and iPad」認證。
中昊芯英專注於 TPU 晶片的開發,或跟其創辦人楊龔軼凡曾參與 Google TPU v2/3/4 的核心研發團隊有關。他看到 AI 的未來趨勢及作為 AI 基礎設施的 AI 晶片的價值,因此在 2018 年於中國成立中昊芯英及組建創業團隊。該公司於 2020 年在杭州落地,並在 2023 年下半年推出及量產 TPU AI 晶片「刹那」。目前其主要產品包括「刹那」和 AI 伺服器「泰則」。自產品推出以來,已獲得多家機構的採用,包括去年 9 月與深圳聯通共同建設廣東地區首個純使用國產 TPU 技術的智算中心。
Microsoft 公布更改 Microsoft 365 的訂閱計劃,整合原本要分開訂閱的 Copilot AI 功能,不過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訂閱費用也同時加價,家用版由原本 $780/年加至 $1,020/年,而個人版就由原本 $540/年加至 $780/年,都是加 $240。雖然說使用 AI 是大勢所趨,不過也不是每個人都想被強迫用 AI 的,又或者你已訂閱了其他 AI 服務不想額外訂閱。Microsoft 就提供了方案讓已啟用週期性計費的現有訂戶可以切換到沒有 Copilot 或 AI 點數的傳統型方案。
扣點數使用 AI 功能
由美國時間 1 月 16 日起,全球 Microsoft 365 個人版和家用版訂閱都整合了 Microsoft Copilot 和 Microsoft Designer,現有訂戶只要更新程式至最新版本,就能自動在 Word、Excel、PowerPoint、Outlook 和 OneNote 等應用程式中存取 Copilot。而現有訂戶在下一個計費續約期間之前,價格是不會變更的。
過去大家要在 Microsoft 365 軟件裡使用 Microsoft Copilot 功能,需要另外訂閱月費 $160 的 Copilot Pro 計劃。現在整合 Microsoft Copilot 到 Microsoft 365 訂閱後 AI 功能就變成從量制,無論訂閱個人版或家用版,每個月都可獲得 60 個 AI 點數,可用於各種應用程式,包括 Word、Excel、PowerPoint、Outlook、Forms、OneNote、Designer、記事本、相片和小畫家,用多少扣多少,每個涉及 AI 的動作扣一點。如果想用更多,就要訂閱 Copilot Pro 計劃。
而如果因為課程要求不能使用 AI 協助,用戶是可以暫時關閉 Copilot 功能的。
家用版訂閱 AI 功能不能共享!
不過大家要留意即使你訂閱最多 6 位成員的家用版,訂閱裡提供的 AI 功能和 AI 點數都只供訂閱者自己使用,不能分享給其他家庭成員!其他家庭成員想用 Microsoft Copilot AI 功能的話只能採用以下兩個方法:
從上述條件就會發現這是個拆散家庭、妻離子散的方案,如果你是家用版訂戶,但自己不用 AI 功能而是子女想用 AI 功能,就不要由自己訂閱 Microsoft 365,而應該用子女的名義來訂閱。
如果你覺得這樣很白痴、收得很貴,不想被 Microsoft 強迫付錢用 AI,又或者已經訂閱了其他 AI 服務,不想多付錢額外訂閱,Microsoft 就為已經啟用週期性計費的現有訂戶提供切換到 Microsoft 365 基本版,或限定時間內切換到新設的 Microsoft 365 個人版/家用版 傳統版 方案(價格維持不變)。大家可以按以下步驟進行降級:
這些生態技術讓代理 AI 得以輕鬆整合企業內部流程、文件和使用工具。未來很多公司可能把管理 AI 代理當成管理新員工一般,先給定任務,加以考核或微調。
相片來源: NVIDIA
個人電腦將有雲端運算能力
個人電腦市場也將迎來「AI PC」時代。NVIDIA 透過 Windows WSL 2 整合 CUDA、TensorRT、Triton 等深度學習工具,讓開發者只需一台搭載 RTX GPU 與散熱效能較強的Windows 電腦,就能取得類似雲端的 AI 推理和生成效能。這同時也呼應了 RTX 5070 在性能與價格上的平衡,為更廣大用戶帶來AI運算能力。
就未來展望而言,黃仁勳重點強調:
1. AI 的影響正從雲端逐步下沉到手機、筆電、機器人與車載系統。
2. 大型語言模型及多模態模型仍不斷擴張,需要更強大的運算引擎及更先進的系統建設。
3.「物理 AI」的逐漸成熟,將讓自動化與機器人進入全新階段。
NVIDIA 在 CES 2025明確宣示:全新 Blackwell GPU 與 Grace CPU 的結合,將為 AI 算力提供再一波巨幅提升;代理型 AI 與物理 AI 的出現,意味著自動駕駛、機器人以及工業數位孿生都將成為蓬勃成長的領域。從消費端 RTX 顯卡,到資料中心「AI 工廠」,再到 Omniverse 與 Cosmos 打造的物理虛擬世界,NVIDIA 正以「軟硬一體、生態整合」的路線,持續扮演 AI 產業的加速器與推手,牽引整體技術版圖邁向更廣、更深的智慧時代。
來自其他 AI 芯片的競爭
筆者認為 NVIDIA 今次在 CES 2025 作了重要的策略性部署。NVIDIA 積極地把產品線做闊做深,來應付來勢洶洶的 Intel、Alphabets (Google) 、IBM、AMD,以及 AWS 等科技大咖在 AI 芯片開發的挑戰。而內地科技大企如華為與小米等巨頭,正透過手機芯片與 AI 模型訓練展現追趕勢頭。2025 年,除鞏固消費市場優勢外,也需聚焦全球高端需求。
任天堂在今晚發布傳聞已久的 Nintendo Switch 2 首條預告片,可以見到機身變成純黑色、屏幕加大、手掣採用磁吸式、加大機背支架、機頂加入 USB-C 接口等都與早前配件廠商在 CES 2025 上洩露的原型相同。官方預告將會在 4 月 2 日的 Nintendo Direct 節目內公布有關 Nintendo Switch 2 更多詳情,並會於全球 15 個地方包括香港舉行官方體驗會。